歡迎訪問山東泰合心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骨齡評價:
人的生長發育可用兩個“年齡”來表示, 即生活年齡(日歷年齡,CA)和生物年齡(骨齡,BA)。
骨齡(bone age,BA):即骨發育的年齡,是根據不同年齡各個骨化中心X線的特定圖像出現時間不同來確定, 其代表發育年齡, 比實際年齡(CA)更能反映人體骨骼的成熟度。骨的成熟與生長有直接關系, 骨齡反映兒童體格發育成熟度較實際年齡更為準確,是評估生物體發育情況的良好指標, 也是評估身材矮小癥最重要的一個工具。
從人群中調查得到每個次級骨化中心出現的時間、大小、形態、密度等繪制標準圖譜,并將某兒童次級骨化中心與各年齡標準圖譜比較若其骨骼成熟度相當于某一年齡的標準圖譜時, 該年齡即為其骨齡。
正常兒童的成骨中心, 按年齡出現, 隨年齡增長而變化形狀, 也按年齡而融合, 所以骨化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腕部出生時尚無骨化中心, 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已出現骨化中心,故出生時在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部位出現的次級骨化中心是新生兒長骨發育成熟的標志。到4~6個月齡嬰兒腕部才出現次級骨化中心,橈骨遠端的成骨中心于6~12個月時出現, 尺骨遠端的則至6-8歲才出現。
腕部骨化中心出現次序為:頭狀骨、鉤骨(3個月左右)、下橈骨骺(約1歲)、三角骨(2~2.5歲)、月骨(3歲左右)、大、小多角骨(3.5~5歲)、舟骨(5~6歲)、下尺骨骺(6~7歲)、豆狀骨(9~10歲)。10歲出全, 共10個, 故1~9歲腕部骨化中心的數目大約為其歲數加1。
判定骨齡的骨骼部位有許多, 如肩、肘、膝、踝、手腕、骨盆等, 但手腕骨最為常用。腕部有27個骨發育標志可供觀察分析,并且集中了長骨、短骨、不規則骨和圓形骨等各種形狀的骨骼, 能較好地反映全身骨骼的成熟狀況; 且各個繼發性骨化中心的出現和干骺愈合有一定的時間距離, 便于比較不同年齡之間的差異。此外,拍片方法簡便,受放射線照射量最小,易于被兒童接受。所以拍攝手+腕部(常用左手)是最常用的部位。即拍攝左手腕部的X光片,觀察指骨、腕骨及橈、尺骨下端的骨化中心出現的時間、面積大小, 判斷骨骼實際發育程度, 來確定骨齡。
若小嬰兒或臨床上考慮有骨發育延遲的嬰幼兒應加攝膝部X線片。
兒童骨化中心的出現與生長激素、甲狀腺素、性激素有關,故骨齡可協助診斷某些內分泌疾病。
骨齡判斷、意義
根據骨齡與實際年齡的關系可判定為
骨齡等于、落后或超前于實際年齡。
正常情況下,骨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別應在-1~+1歲之間, 落后或超前過多即為異常。
由于正常骨化中心出現的年齡有較大個體差異,故大多采用實際年齡±2s為正常骨齡范圍。
● 骨齡正常: BA-CA在-1~+1歲之間,
骨齡提前: BA-CA≥1歲,
骨齡落后:BA-CA≤-1歲。
●骨齡評估的臨床意義
1)較準確地反映生長發育水平和成熟程度,
2)及早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潛力以及性成熟的趨勢,
3)預測兒童的成年身高;
4)骨齡的測定還對一些兒科內分泌疾病的診斷有很大幫助
骨齡提前: 性早熟、卵巢顆粒細胞瘤、腎上腺皮質增生癥或腫瘤、甲亢、單純性肥胖伴身材增長過快;
骨齡落后:生長激素缺乏癥、 Turner綜合征可能落后、甲減、軟骨發育不全等導致骨齡明顯落后。
5) 指導內分泌臨床用藥。
正常次級骨化中心出現的年齡有較大個體差異,所以判斷骨齡異常時應慎重,需結合臨床綜合分析。